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9.20
编号:82578
京城四大名医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20日 生命时报 2019.09.20
     编者的话: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及施今墨是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初期享誉全国的中医学大家,有着“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他们既继承传统,将传统中医学发扬光大,又主张中西结合,不墨守成规。他们不仅用高超的医术治病救人,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种子”,桃李满天下;他们不仅是医道的高峰,亦是医德的表率。

    萧龙友

    霍乱疫区挺身而出

    萧龙友(1870~1960年),本名方骏,字龙友。祖籍江西吉安,生于四川雅安。曾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院中央文史馆馆员。

    萧龙友自幼天资聪颖,而且家教极严。童年时,由于其母长年有病,便留心于医药,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他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成绩名列前茅。
, http://www.100md.com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每天死亡8000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都脱销了。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挺身而出,年仅22岁的他,约同当地医生陈蕴生用中草药沿街巡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名鹊起。

    清光绪23年(1897年),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赶考,成为贡生,后来到山东嘉祥、钜野、淄博、济阳等地任知县,后升知府。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由山东都督府奉调入京,任财政部机要秘书、农商部参事、实业债券局总办、国务院参事等职。萧龙友进入仕途后,虽在官场,却从未间断研究医学。他的视野很开阔,不仅精研中国的医学经典,而且浏览了当时翻译过来的很多西医著作,在公余之暇经常给人看病,疗效颇好。

    萧龙友数十年宦海浮沉,自感于国于民无益,更加深了他从医的决心。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正式开业。萧龙友先生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他在撰写的《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说到:“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谓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
, 百拇医药
    新中国成立后,萧龙友历任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60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孔伯华

    擅用石膏和鲜药

    孔伯华(1884~1955年),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曾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参与保护中医。与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了较多中医人才。

    孔伯华的祖父是山东曲阜的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他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后立志学医。16岁时,他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结交。25岁时,孔伯华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后来参与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并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并于同年与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
, 百拇医药
    孔伯华平时喜用并擅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有时用量达数斤,虽用量惊人,却常有起死回生之妙。他还擅用鲜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鲜藕、鲜荷叶等,取其芳香清轻,清灵通窍,除秽透达。孔伯华用药特点,可总结为“虎啸龙腾”。他遣方用药必先辨证精详,对证用药,并无门派的偏倾。他认为不论是祛邪还是扶正,都是为达到恢复和补养元气的目的。他的药方,亦如虎啸龙腾一般气势恢宏。

    解放后,孔伯华因医术高超,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备受各界人士尊重。1955年孔伯华逝世,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

    汪逢春

    提携晚辈不图虚名

    汪逢春(1884~1949年),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1938年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1942年,他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培养中医人材。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 百拇医药
    汪逢春壮年来京,悬壶京都50年,名噪古都,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汪逢春擅治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有建树。

    汪逢春的遣方用药很有特点,可将其用药风格概括为“繁花似锦”。他对药物的炮制、产地、相须、相使、相关、相畏等十分讲究,在药物的选择搭配、服用方法上也很有研究。临床选方配药灵活多变,其处方精致优雅,常会给人一种繁花似锦、心旷神怡的感觉。

    汪逢春先生医德高尚,对同道不贬低、不攻击。遇到病人经其他医生治疗效果不好的,他总是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曾说,如果怨天尤人,自我吹嘘,那就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他从来不宣传自己,所著的《泊庐医案》出版了,也表示“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他也从不登广告。曾有一名学生登了汪先生去某地出诊的广告,他知道后非常恼火,对该生严加申斥,并告之以后绝不可如此。

    他说,我个人是不主张自我宣传的,至于技术高低,群众会给予正确评价的。汪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现察一段时间,并嘱咐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汪逢春医道和医德并行,堪称一代宗师。▲
, http://www.100md.com
    施今墨

    把验方献给国家

    施今墨(1881~1969年),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出生于贵州,故取名“毓黔”,字奖生,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创办华北国医学院,为国家献出数百个验方。

    施今墨在13岁时即师从自己的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医。他学习刻苦,20岁左右已通晓中医理论,能独立行医。他曾追随黄兴参加革命,后来弃政从医。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取消中医。消息传出,举国为之哗然。施今墨奔走南北,团结同业,成立中医工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数次赴南京请愿以挽救危局。加之当时全国舆论压力,国民政府只得收回成命,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命施今墨为副馆长。1931年,施今墨筹办了华北国医学院。他热爱祖国医学,但不讳中医之短,不嫉西医之长,大力提倡革新中医。此外,施今墨遣方用药自成一格,其处方配伍精当,药品繁多,因此博得了“雍容华贵”的美誉。
, http://www.100md.com
    施今墨医德高尚,有时他自己病了躺在床上,还对学生们说:“不要将远来的病人拒之门外,实在病重领进来我给看看。”他对同道也敬重宽厚,从不贬低他人。有患者拿前医处方请其评论,他则说:“方开得不错,各人有各人的路数,你也可以服我的药试一试……”他低调谦逊,常对学生们说:“人家说我是名医,其实我这一辈子还是没见过的病多,看不好的病多。”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时,他提出建议: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医学院,开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提高中医的地位。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施今墨献出了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变、肝脾肿大、气管炎等十大验方。以后十大验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做成药,畅销海内外。后来,他又献出了数百个验方,均被国家收藏。在79岁高龄时,他还写下:“我老而未死,还能在医务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便是我的幸福,亦不虚度余年。”观其一生,他做到了。▲, 百拇医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博士 杨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