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2.20
编号:84047
各类患者都渴望被倾听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20日 生命时报 2019.12.20
     美国多位医生总结出诊经验

    各类患者都渴望被倾听

    徐 江 编译

    医患沟通对于疾病治疗及预后都很重要。然而,几乎每个医生都碰到过一些不容易沟通的患者,让问诊很难继续下去。近日,美国“医景网”刊文总结了,美国医生应对患者的一些妙招。

    1.不说哪里不舒服的患者。俄亥俄州的家庭医生盖瑞·莱罗伊表示,有些患者说不清自己哪里不舒服,说了一大堆信息,可就是说不到点子上,直到医生准备离开,患者才说出“感觉胸闷,且经常出汗”等关键症状。

    对策:看着患者的眼睛,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如果还是不说,医生可假装起身准备离开。这时,患者往往会直奔主题,说出病症实情。

    2.大喊大叫的患儿。儿科医生苏珊·克莱斯利表示,孩子怕见到医生很正常,但最让医生头疼的就是哭闹不止、不愿配合的患儿。
, 百拇医药
    对策:与患儿及其家长充分沟通,往往比简单地开一张处方更重要。与患儿沟通可减轻其对医生的恐惧感,与孩子父母沟通有助了解孩子的具体症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3.哭泣不止的患者。当医生发现一名候诊患者哭个不停时,一定要意识到这位患者可能遇到“大麻烦”了。克莱斯利医生最近就接诊了一名患者,他与妈妈都哭成了泪人。

    对策:克莱斯利的作法是,询问患者及其母亲是否需要一个拥抱。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她得知事情的原委,那位母亲确诊为癌症,刚把病情告诉了孩子。此时,医生最应该做的就是设法平复患者的情绪。

    4.怒气冲天的患者。疾病缠身会破坏心情,导致有些患者行为粗鲁或脾气暴躁。家庭医生艾达·斯图尔特表示,只要医生有所准备,与这类患者沟通起来就会更容易。

    对策:医生应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怒气,与其保持相同立场,患者自然会慢慢冷静下来。顺利沟通后,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 http://www.100md.com
    5.沉默不语的患者。《医患沟通》一书的作者特里·施拉德表示,沉默是沟通的大忌。医生在给患者诊治过程中,若患者始终保持沉默,气氛可能更加紧张,适当闲聊可打破僵局。

    对策:医生应善于察言观色,注意患者是否有话想说,或不太愿意提及但又有很困惑的问题。闲聊过程中,患者或许会说出重要的心事,这对于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6.心烦意乱的患者。有些病人患病后心情极差,甚至无法继续就诊。

    对策:斯图尔特医生表示,医生应倾听患者的诉说,有助改善其心情。另外,几分钟的休息也有助改善患者心情,待患者平静后,再与其聊一聊。

    7.求助电话不断的患者。克莱斯利医生表示,最近有位母亲每周五都给她打电话,坚持说自己孩子需要立即就医。结果发现,这位母亲太过焦虑,她所描述的孩子病症根本不严重。
, http://www.100md.com
    对策:对这位母亲而言,患病的其实是她自己。医生应针对其焦虑情绪,对症治疗。

    8.滔滔不绝的患者。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患者,一旦遇到滔滔不绝的患者,时间安排往往会被打乱。

    对策:这类患者一般在心理门诊中比较常见,对于此类病人,最好将其安排在最后就诊。这样病人可充分表达,医生也能更专心倾听,最重要的是不耽误医生看其他病人。

    9.偏执的患者。一些患者自认为久病成医,诊治过程中表现出偏执,试图“操纵”医生的诊断,有时甚至要求医生实施“自己认可”的某种治疗方案,而这种方案并非最佳选择。

    对策:医生必须坚持原则,相信自己的临床诊断。并且,医生要善于以机智的方式说“不”,拒绝患者“无理要求”的同时,让其明白医者仁心。▲, 百拇医药(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