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12
编号:89766
东北大酱曾经当钱花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0.06.12
     行军打仗补盐分 家家户户离不开

    东北大酱曾经当钱花

    受访专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教授 聂 宏

    本报记者 高 阳

    大酱,也叫豆酱,在东北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位置。就好比山西人离不开醋,四川人离不开辣椒,除了餐餐离不开大酱,东北人的历史发展也与大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酱文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提到“酱”,东北人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制酱历史,《周礼》已有“百酱”之说。东北是满族人的聚集地,满族人做大酱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满族的祖先\u977a\u97a8 [mò hé]人就种植大豆制作豆酱。辽金时代,有记载女真人“以豆为酱,制作豆酱”,酱一度成为贡品,金国一知府就曾因“上贡不给,好酱亦不与”的罪名被杀。东北萨满传说中,萨满神带上“三碗酱”“三捆纸”闯阴曹地府,足以看出酱是让神灵、鬼魂垂涎的“贡品”。大酱在当时一度当货币来交换使用,甚至比盐还要紧俏。在古代,有“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的说法。据传满人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在行军打仗时,都会让军厨带上大酱,用“打饭包”的方式补给八旗将士盐分缺乏。于是后来流传一句俗话“兵马未动,大酱先行”。
, 百拇医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教授聂宏表示,东北人之所以吃大酱,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地取材的结果。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平坦开阔,肥沃千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非常适合种植大豆。除了因地制宜,吃大酱也是东北人的生存之道,东北地区常年低温寒冷,有的地方长达半年都是冬天,果蔬匮乏,大酱就是最好的调料和佐餐美食。

    在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吃酱,尤其是农村,几乎每家院子里都会有一口酱缸。即便生活在城市中,那一口酱香,也是东北人难以割舍的味道,因此很多人学着自己“下酱”。

    大酱的吃法可谓无所不能,所谓“小葱蘸酱,越吃越胖”。要有一碗大酱,就可以蘸遍一切食物。新酱一般六月出,夏季野菜遍地,果蔬丰富,洗好一把山野菜蘸酱,新鲜水灵,如婆婆丁、小根蒜、苦苣等,还有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黄瓜、葱、生菜、白菜、水萝卜、香菜等新鲜青菜。大酱除了蘸菜之外,还能做出许多东北特色美食,酱骨头、大酱炖豆腐、大酱熬小鱼、鸡蛋酱、酱茄子等。正因如此,在很多人心中,大酱是东北菜的灵魂。

    聂宏表示,从营养学看,大豆是植物蛋白之王,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做成豆酱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大量鲜味物质,大豆中原本含有的“蛋白酶抑制剂”失活,使蛋白质更好吸收,其中钙、磷、铁等矿物质的利用率也有所提高。此外,发酵后,B族维生素的含量会大幅提高,并且产生了原本没有的维生素B12。然而,大酱盐含量往往较高,无论是蘸酱,还是入菜,很容易让人在不经意间吃很多主食和酱菜,造成总热量摄入超标和盐分过高。据统计,东北人一天吃盐量约18克(我国膳食指南建议,应限制在6克以内),是全国吃得最“咸”的地区,也因此成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地区。所以,制酱阶段可以采用富钾低钠盐替代普通钠盐;吃蘸酱菜时,少蘸大酱,多吃蔬菜,或用水稀释大酱的浓度。烹调入菜时,可在食材成熟快出锅前,放少许大酱调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