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6.23
编号:89551
再好的技术也要用对人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23日 生命时报 2020.06.23
     再好的技术也要用对人

    胡大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我致力于经导管射频消融等各种技术的普及推广。时至今日,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患者期盼更先进的技术战胜疾病,医生希望施展最前沿的医术帮助患者,这些迫切美好的愿望可以理解。但随着时间推移,我越发感到,“好”技术一定要慎用,做得不妥,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我曾遇到一位中年患者,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本无明显不适,常规体检时,从心电图上发现有心房颤动。他看到有些文章讲,心房颤动不及时进行射频手术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心力衰竭甚至卧床不起,而且射频消融技术被描述得十分神奇和美好,“微创,不用开胸,可以根治。”他四处打听,得知全国做得最好的有两家医院,于是开始了坎坷的求医之旅。

    他首先去北京某医院找一位知名专家做了消融手术。从导管室刚回到病房,心房颤动就复发了。主治大夫宽慰他说:“不要灰心,这种手术一次不成功,不等于没有希望,有的做了8次才成功。”他受到鼓舞重获信心,决定出院养养再做。后来,他去另一家大医院找一位消融领域的专家,结果手术又以失败告终。患者不甘心,把目光转向了国外,飞往加拿大做手术。可第三次消融手术后,很快还是复发了。回国半年后,他收到加拿大医生的邮件,说医院有了新设备、新工具,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患者再次远赴加拿大,手术再次失败,而且比前一次复发得更早更快。又过了三个月,他听朋友介绍去了美国的休斯敦,先后两次做手术也均未成功。
, http://www.100md.com
    做了六次手术之后,他到北京找到我,问还要不要继续手术?与我谈话时,他心情极为低落——事业早已放下,平时不敢运动,天天觉得胸闷、心悸、全身乏力,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和他充分沟通后,我对他说:“手术前,你完全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又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年纪才50出头,没有血栓风险。因此,最好的治疗是不射频,不服药!不要与心房颤动为敌,要学会与之为伴,重新回归社会, 享受生活!”他听到我的话,十分吃惊,眼里充满了希望。经过一段系统的康复治疗,他重新振作精神,恢复了事业,开始了新生活。

    我后来还遇到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晚上觉得心脏特别难受,去看心脏科医生,做了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项目,心率最慢时每分钟三十六七次,心脏B超还检查出有少量返流。医生对她说,心跳太慢了,要装起搏器;还说,心脏跳得太慢,大脑会缺氧,还可能导致脑萎缩。患者听了很着急,问我是否需要装起搏器。我说:“心脏没有器质性问题,夜晚心率三十六七次是安全的,不会出什么问题,和你的症状没什么关系。超声心动图提示很轻微的二尖瓣返流,也不是器质性病变,不需要处理。”患者还是担心,问我:“如果长期心动过缓,会不会影响其他脏器功能?”我解释说:“心跳慢,心脏的休息时间长,回血量充足,搏出去的血液就多。因为你长期适应了心率慢,这是一种心脏节能机制,不是一件坏事。安了起搏器,效果可能恰恰相反,强行把心率加快到每分钟六十多次,你可能会感觉更不舒服。”事实上,以前在临床上,长间歇2秒、3秒可能就会被植入起搏器,如今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则提出,长间歇5秒才需植入起搏器。患者安心了,后来遵循康复方案进行一段时间调整,很快症状得到了改善。

    医生的工作不只是技术,更要看技术对于患者有没有价值。高新技术不一定是患者的最佳方案,如果我们忽视了患者本身而盲目施“技”,可能会适得其反。(连载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