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7.03
编号:89351
把中医介绍给全世界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3日 生命时报 2020.07.03
     在我国医学史研究领域,王吉民这个名字是不该被遗忘的。这位医史学家兼医生,为中华医学会等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并首次将中国传统医学系统介绍给国外。

    王吉民生于1889年,广东东莞虎门镇人,青年时期于香港西医大学堂(今香港大学医学部)习医,1910年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工作,先后任外商轮船公司船医、上海中国防疫医院院长、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队长、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主任总医师和浙江邮政管理局医官等职。或许是受身为中医的祖父的影响,王吉民虽是西医,却一直对祖国传统医学很有兴趣。他利用医疗闲暇开展医学史研究,撰写了不少作品。

    1913年,时任美国华盛顿军医署图书馆馆长总助理的美国医史学家嘉里逊,出版了一本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该书颇有影响力,是当时美国的重要医史教科书。可惜,其中涉及中医的内容极少,还存在很大偏见。书中写道:“中国医学是完全静止的,如果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受中世纪思想的指导,我们的医学可能也会和中国的一样。他们的作品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有哪怕一丁点的科学价值。这些作品的特点是对权威的崇拜,僵化的形式以及迂腐多余的细节。”
, 百拇医药
    王吉民和好友、近代著名华人医学家伍连德读到了这本书,对其中有关中国医学的描述深感遗憾。伍连德致信嘉里逊,询问何以对中国医学有此评价,嘉里逊回信道:“中医或有所长,顾未见有西文述之者,区区半页之资料,犹属外人之作,参考无从,遂难立说,简略而误,非余之咎。”

    王伍二人决心撰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医学史,来纠正现有英文著作中的谬误和偏见。可是,撰写这样一本前无古人的著作谈何容易,两人足足花了15年时间,才最终于1932年完成巨著《中国医史》。

    《中国医史》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用英文撰写的、有关中国医学史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由王吉民负责,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涵盖三个时期:古代或传说时期(公元前2697~前1122年),黄金时期(公元前1121~960年),争鸣时期(公元961~1800年)。下篇(包括再版)主要由伍连德负责,关注了现代或转折时期(1801~1936年),重点介绍近代西医学传入的历史。
, http://www.100md.com
    该书出版后立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民国时期学者评价说,王伍二氏合著的《中国医史》是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浏览的一部好书,不但因为这是中国人在科学界的一大贡献,也因为我们确实有了解中国医史的必要。欧美的知识分子要不知道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是大笑话;我们的脑子里至少也应有华佗、张仲景与王叔和的名字,而且绝不能把华佗当做“仙方”的祖师就算了事。

    不过,王伍二人的立意,并非仅对国内知识分子进行医学史普及,他们给自己的著作定下了两个目标,希望能唤起现代医学的信奉者尊重历史,又让赞颂中医的同仁关注现代医学,“应当使他们知道,现代预防与治疗的概念是如何在这块保守的土地上生根立足的;应当提醒他们,世界(特别是医学科学)自从华佗时代以来并不是停滞不前的……”

    《中国医史》在世界上颇有影响,许多国家的医学图书馆都收藏了这本书。1976年,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美国中医》杂志发文称,“这部书几乎是西方医学史家所知道的唯一的书。”可以说,王吉民与伍连德为传播中国医学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医史学者研究指出,王伍二人的努力,很可能纠正了外国学者原有的一些偏见。在嘉里逊的医学史书再版过程中,逐步扩充了中国医学史的内容。

    王吉民一生关注医学史的研究和发展,他和伍连德、李涛等在中华医学会发起成立了“医史委员会”,这便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的前身。他倡议筹建了中国医史博物馆,为保存我国医学文物做出巨大贡献。他曾跟学生感叹“吾国医学虽具悠久之历史,而曩(音nǎng)昔医士鲜注意及之,致使丰富之史料乏人整理。”这位近代医学先驱、医学史家用一生的努力改善了这一点,为后世学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http://www.100md.com(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史学学系讲师 谷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