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8.21
编号:88441
缺了师德,何谈为师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21日 生命时报 2020.08.21
     缺了师德,何谈为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 邓希泉

    师德是教师职业崇高性的依托,是匹配“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关键,它极大影响着公众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信任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德是培育青少年的最好教育载体,担负着塑造青少年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信任心理、人际互动的责任。然而,不得不承认,极少数教师“德不配位”的情况依旧存在。

    前不久,教育部通报了8起教师失德现象,这说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处理失德教师的决心越来越大,其目的是整体推进1732多万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尽可能减少甚至杜绝教师失德现象的发生。同时,我们必须公允地看到,失德教师只是广大教师队伍中极少数的害群之马,不能形成“当前教师师德出现滑坡恶化”的错误结论。

    透过这8起教师失德现象,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在根源。一是师德考核的经常性和有效性欠佳。教师行业已经执行了比较严格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但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不等于具有合格的师德,教龄越长也不意味着师德水平就越高。将教师师德的考核与教龄、职务、职称等简单挂钩,容易使师德考核流于形式。当然,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教师失德的风险有可能更大,此次典型案例中就有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情况。二是教师失德的成本与风险较低。此前,对于教师失德行为,经常采取内部教育方式进行处罚,不公开且惩罚力度偏弱,导致教师失德行为难以被及时有效制止,甚至多次发生。三是对教师从业行为中的一些新现象缺乏及时的监管,一些消极的传统观念加剧了教师失德。比如,性方面的失德失范就是当前教师失德行为中的突出现象。四是将教师失德行为导致的后果降至最低伤害程度,或预防、处置教师失德行为的机制不完善,有些教师的失德行为未能及时被发现、中止、纠正和处罚,青少年所遭受的伤害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解决教师失德现象,更多还是要从管理机制上入手。一是让教师不敢违反师德。比如,加大对师德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资格续聘中的考核力度,加大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力度,可采取一段时间限制进入或终身禁入等措施,建立并完善教师行业的黑名单制度,推动教师行业禁入黑名单的全国联网。正所谓,缺了师德,何谈为师。二是使其不能违反师德。从相关职能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均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在职培训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效发挥学习强化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内外合力作用。三是让教师不愿违反师德。要把师德提升与党员教育、团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位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教师是一项“塑心”职业,只有从心出发,才是真正杜绝教育失德的最强保障。▲,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