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15
编号:87927
大脑不能“退休”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5日 生命时报 2020.09.15
     百岁教授分享长寿秘诀

    大脑不能“退休”

    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厦门大学教授 潘懋元

    我即将进入百岁高龄,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可以授课、指导研究生、作报告、写文章。许多人问我有什么长寿秘诀。我从以下几点说说。

    遗传没优势。我的祖父母在我出生前均已辞世。我的父亲虽高寿达81岁,但我的母亲50岁就去世了。我有兄弟姐妹共10人,除大姐、四弟和我高寿外,余均夭折。对我影响最大的二兄潘载和,只活到21岁就染肺病去世。

    一生多病。我最早的记忆(约三四岁)就是在病榻上母亲为我擦摩;少年时经常得感冒和胃病;青年期经常患恶性疟疾,俗称“打摆子”;一生中生过几场大病:17岁时患伤寒,52岁时患急性黄疸肝炎,64岁时胆结石急性发作切除了胆囊,如今是肝癌放疗后养病中。疾病的磨难使我后半生腰弯背驼。

    常运动。身体运动有利健康,的确如此。我在青年时喜欢翻双杠,其后坚持做掌上压(俯卧撑),现在每天只做15分钟的简式太极拳。

    动脑更重要。如果说有什么长寿秘诀的话,我认为,大脑的运动比身体的运动更利于长寿。大脑是全身的“司令部”,指挥全身活动。“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人应当保持大脑有足够的运动量。比如,一些当官的人,在位时忙于开会、作报告、处理种种复杂问题,精神焕发,身体健康。退休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很快显得老态龙钟。做生意的人,在谈生意时跑市场、陪客户,酒酣茶热,满面红光。生意做完,“人一走,茶就凉”,也容易催人衰老。而我一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可以退而不休,继续从事脑力活动。老年人即使身体从职位上退下,大脑也不要“退休”,要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迎接人生的第二个青春!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百岁工程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朱高山点评:理论上,我们是否健康长寿,主要受4个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医疗因素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个人生活方式中,心理因素约占30%,饮食、运动及其他因素占30%。由此可见,能不能长寿,遗传的作用并不突出。

    长寿不一定意味着不生病。相反,经常生病的人才更懂得健康难得,自我保健意识更强,更容易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膳食,应对疾病的心理能力也更强,反而更容易长寿。

    有氧运动能改善老人的心肺功能,对肥胖、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多项研究证实,只要动起来就有健康收益。因此,鼓励老人进行科学锻炼。

    大脑“用进废退”。权威期刊《神经病学》近期发布的研究显示,70岁时仍在工作,能防止记忆力下降;退休后仍需集中注意力做事,可维护认知功能。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对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大脑功能,进而影响寿命。可见,潘教授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影响寿命的积极因素,甚至是重要因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