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25
编号:87661
先救命后交费的绿色通道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25日 生命时报 2020.09.25
     先救命后交费的绿色通道

    胡大一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最危急的事件,在如何才能更好挽救生命方面,经历了较长的医学变革历程。

    上世纪60年代,医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采取消极的支持疗法,让患者卧床4~6周。到了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专门收治心脏病患者的CCU心脏监护室,有了心电监护仪,有了血管扩张和控制心律失常的药,以及除颤器、主动脉球囊反搏等方法,但仍非常被动。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有了溶栓药物,随后急诊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技术逐渐成熟,才进入主动治疗时期。这时候,急救车、急诊室就成了前方,监护室成了大后方。如何更好地让二者联动?我萌生了建立心脏急救绿色通道的想法。

    首先,我联系了北京急救中心,联合贾大成等急救专家,呼吁将救治过程前移。在急救车上发现心梗,就尽早使用溶栓药物,使患者在发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1995年,我在北京朝阳医院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心脏急救的绿色通道,安排导管室护士及冠状动脉介入医生分批分组、全年24小时全天候待命。为保证每一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先治疗,后交费。”

    我找到北京朝阳医院时任院长金大鹏,说:“患者开通血管越早,救活的几率越高。如果交费后再救人,浪费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得不偿失。”他理解我的想法,但当时全国没有一家医院有“先看病、后付款”的先例。我知道医院担心患者可能欠费,接着说:“球囊扩一下或放个支架,就能救条命啊!这件事关乎生死,医生以诚相待,患者将心比心,患者和家属都是通情达理的。”我从美国回来时,带回大量介入导管捐赠给医院,当时导管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为医院节省了不少成本。于是,我又说:“如果患者家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还可以免费。”最后,我向院长保证,绿色通道总体不会欠费,“万一有亏损,就从我的工资奖金里扣!”

    在金院长的支持下,急性心梗绿色通道顺利开通了,当时在溶栓治疗方面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朝阳经验”被迅速推广,“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走进更多医院,北京几乎每个区级以上医院都建了24小时急性心梗绿色通道。随后一年,全国有148家医院参加了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协作试验,血管再灌注率达到73.5%,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开通率72.6%,达到国际水平。

    心肌梗死有救了,其他要命的胸痛急症又该怎么办?2000年,我把“绿色通道”拓展成胸痛中心,呼吁“有胸痛,上医院”,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等很多医院推广,并与美国胸痛中心学会(现美国心血管患者管理协会)联系,取得国际认证。

    与绿色通道相比,胸痛中心救治范围更大,主要针对三大致命急症: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急性肺栓塞,同时排除非急症的胸痛,如稳定性冠心病、肋软骨胸痛、带状疱疹或焦虑等。医疗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把最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患者。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模式,让更多患者获益,这正是我多年追求的目标。(连载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