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25
编号:87671
敢说,还要说到点上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25日 生命时报 2020.09.25
     正面理解他人 学些沟通技巧

    敢说,还要说到点上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 杨放如

    本报记者 李 爽

    无论哪种场合,或职场或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非常重要。语言表达是一个窗口,表达力甚至影响个人形象,是生活工作的必备技能。但对有些人来说,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是件十分艰难的事,要么憋着不说生闷气,要么开口也支支吾吾、语无伦次,效果不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放如说,在人际交往中不敢表达的人,一般分为几类:1.习惯性沉默,从小到大都选择听从和默认,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2.自卫性沉默,担心自己的意见会引发“不和谐”,最后被攻击等,担心言多必失;3.性格内向,害怕开口,可能由于曾经在交流的场合被嘲笑和抨击,之后产生了自卑心理而不敢表达;4.缺乏表达技能,担心自己组织不好语言、说不明白,为避免误会而不愿开口。

    不敢、不愿或不懂开口,让许多想法和情绪憋在心里。对自己来说,内心会受到压迫,也会常常感到委屈,甚至诉诸冷暴力,即不开口但也不配合。而对所处的关系、组织来说,不表达容易让人误会意见统一,最终因为一方的内心不满造成组织决策失误,影响团队进度。朋友、亲人间如果不能好好表达,需要对方时刻猜测你的内心想法,也会让人感到疲惫,难以相处。

    对于想要表达但又开不了口的人,杨放如给出了几个建议,不妨一试。

    1.多正面解读别人的话。很多人难以表达是内心有道坎儿,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深层原因是自己本身经常关注人际中负面的信号。其实,每一句话结合不同的背景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意思是不一样的。在听别人讲话时,多从正面的角度来解读,减少内心对他人评价的恐惧感。自己说话时,多把他人设定为“友善”的,不是吹毛求疵的,说话的自信就多一点。

    2.“说”之前先学会“听”。听懂对方讲话,其实是在训练“共情”能力。交流时,不要只关注自己大脑在想什么、自己想表达什么,倾听和总结对方到底说的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情绪。听多了别人的表达,你就自然而然地更懂得从别人听得懂的角度来组织语言,说出符合情境、氛围的话,别人愿意听了,你就慢慢地更愿意说了。

    3.学一些技巧。如果没有表达的习惯和天赋,那就以勤补拙,针对性地学一些技巧。例如,发言或交流内容建议从短到长,说话时,最初可以一句一句讲,慢慢过渡到一段一段讲;如果担心表达不清楚或说错话,可以常备小本子或在手机记录簿上将想说的内容列好提纲,划出重点;对于比较重要的表达,就先写好草稿,提前对着镜子练习几遍。

    4.准备一些内容。通过阅读、听书等方式,丰富知识、增加词汇、沉淀内心,减少张口不知道说什么的尴尬,同时也利于拓宽交流沟通的内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