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1.06
编号:86428
1/4患者误了精神疾病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6日 生命时报 2020.11.06
     1/4患者误了精神疾病诊断

    培训医生识别心理问题 教育患者寻求专科治疗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唐登华

    本报记者 雷 妍

    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但很多人仍不能辨别自己是心理还是躯体问题,导致“求错医”。而很多非精神科医生,可能意识不到眼前的患者有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看走眼”。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精神障碍患者被漏诊。

    近日,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中的一项涉及1.3万人,追踪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因躯体疾病住院的人群中,患有精神疾病者,75%能在医院被诊断出来,而剩下的1/4会漏诊,即在医院初诊时没有被查出精神问题,错过诊断和治疗。之前还有研究发现,约87%的广泛性焦虑患者首发症状在躯体,胸痛和睡眠障碍最常见,患者首诊大多在非精神专科,因此极易漏诊。我国的数据显示,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中,仅有20%~30%因较明显的心理情绪问题正确、主动就诊心理门诊,其他人则是因躯体症状就诊于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其他科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唐登华介绍,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10%~20%的人无法明确病因,或即使查出一些问题,但无法解释所有的不适,这些患者一般都有精神心理问题。
, 百拇医药
    唐登华认为,精神疾患的漏诊与社会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有关。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很少人会往心理疾病的方向想,即便意识到可能有心理因素,主动到精神心理科的也不多。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综合医院医师往往更关注患者的躯体症状而忽视心理健康,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也难以识别和判断,导致误诊、误治的情况。

    患者和医生都看不出来精神问题,会带来许多负面后果。“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都经过曲折的求助路线,如找朋友、家人聊天,通过各大医院检查、转诊,甚至是疑难病会诊等,才最终确诊。”唐登华说,这无疑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压力,也给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还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唐登华说,要缓解这个问题,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

    第一,对非精神疾病专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识别精神疾病患者。比如,心内科医生很早就提出“双心门诊”,以识别患者心理问题。有时患者并不觉得自己心理问题严重,而医生的告知和解释更有说服力,让患者愿意去精神心理科看看。另外,很大一部分患者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让后者及时识别精神疾病患者并转介到专科门诊,对早诊早治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加强医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助其建立社会心理学的“头脑”。
, 百拇医药
    第二,综合医院应设置精神专科或心理门诊。不同于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应考虑适宜自身的诊治流程,如大流量、快速和高效识别患者并说服其就医,主动承担起心理健康服务功能。医院也要加强和精神科的联合会诊。我国精神卫生资源有限,很多医院没有精神专科,全国有一半的县市没有精神科医生,开发联合会诊渠道十分必要。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国人对“内心痛苦”常常怀有羞耻感,觉得是意志不坚定、软弱的表现。有负面情绪不愿、不善表达,长期压抑在心中,极易引起躯体症状。其实,精神疾病与许多躯体疾病是一样的,是可治的,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和康复。因此,要鼓励大众认识心理疾病,关注自己的情绪,以健康的方式适当表达、宣泄,若自己无法调试要及时求助于精神心理专科医生。

    “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从来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一生气就会感到胸闷憋气,长期压力过大容易头疼、头晕,过于焦虑就容易出现腹泻……”唐登华提醒,当我们身体出现持续的不适,如失眠、头疼、心跳过速、食欲不佳等,也排除了躯体疾病,就要高度警惕是否是精神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