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3940
60年前的门诊苦中有甜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12日 生命时报 2021.03.12
     60年前的门诊苦中有甜

    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朱文元

    从医六十年,除了管病房、上课和做研究,我全部工作时间都在门诊。在门诊,我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如今回想,好多事,好多人,时常出现在脑海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开始在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南京工人医院出门诊,挂号费是5分钱,初诊、复诊都一样。当时没有专家门诊,教授和住院医师看病是一样的。当年,医院的病人较多,上班时间很忙,教授更忙,许多老病人都想找教授看病,教授不能按时下班是常有的事。作为低年资的医师,我们的病人较少,就会主动去教授桌旁,为教授抄处方、开化验单,并做用药的解释工作。

    有一年盛夏酷暑,门诊病人很多,我科仅有我和范志莘两位医生出门诊,当天我们每人看了近一百个号。病人虽多,但秩序井然。病人自觉组织起来维持秩序,我们也加快了看病速度。当时挂号费和药费都很便宜,药费和各种化验费大都在一元以内,皮肤科外用药基本上是我院药剂科自制,更是价廉物美。患者多数是公费医疗,少有怨言,医患之间吵闹之事罕有,伤医者更是未见。

    我们的诊室常是两三位医生共享一个诊室。病人和家属,还有后面待诊的患者,总是把诊室挤得水泄不通。热天闷热,医生汗流浃背,一个吊扇根本不够用。有时好心的患者会为我们摇扇降温,虽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我们内心深处感到十分清凉!

    凛凛冬日,气温下降,为了患者脱衣检查时不受寒,我们会在治疗室生一个燃煤火炉。为此,我们出门诊要早到半小时。大家在家中虽是生煤炉老手,有时遇到煤和柴发潮时,往往也会弄得满屋甚至楼道里都是烟雾,熏得双眼难睁、眼泪汪汪。

    当年,南京的乌龙潭满是淤泥,水面既狭又浅,且与秦淮河不连通,是一个“死潭”。水岸两侧杂草丛生,再加上附近单位将污水排放到潭中,每到夏天,蚊蝇孳生,散发出阵阵恶臭。有一年夏季,滂沱大雨后,从随家仓一直到工人医院大门口,潭中的黑色污水和黄泥浆混合溢出,附近成了一片汪洋,污泥浊水深至膝盖。我从住地去医院,正好遇到我院上班的一批医生,其中有传染病科陈钟英教授。我们每人将裤腿卷到膝上,手拉手小心涉水去医院。到医院门诊大厅后,陈教授大声要求我们:“回科室赶快洗腿,我不希望在我的病房见到你们!”引得我们大笑。陈教授几年前已仙逝,至今我还不能忘记当时情景。门诊楼简陋,它是我们的战场;生活设施简朴,这是对我们的锤炼;风雨无阻按时上班,因为我们是医生,患者正在门诊等待我们的诊治。

    六十年巨变,沧海桑田。乌龙潭公园经过多次整修早已焕然一新,园中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湖面宽广,湖水清澈见底。当年的6层老门诊楼也早已于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立起了16层的门诊高楼。2016年,我院又建造了更宏伟更现代化的新门诊大楼。▲,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