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012期
编号:124172
我的外高祖汪竹安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12期
     外公在旧书网上淘到了一本民国13年刊印的《绍兴医药月报》第一卷第四期原物,其中一篇医案《耐拙庐医案》,作者正是我的外高祖汪竹安先生。

    汪竹安先生是我外婆的爷爷。我家珍藏的越医史料中不少是与他有关的。汪竹安从医50余年,医术精湛,擅治儿科,对儿科的麻、痘、惊、疳四大要证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绍兴文史资料》第四辑记载:“绍兴不少名人如鲁迅先生之子海婴、金汤侯先生之子若固、王之馀先生、朱仲华先生等家中子女……的急症危症,都是经先生(即汪竹安先生)医治获救的。”汪竹安创建的“汪氏儿科”被誉为民国绍兴两个著名儿科之一。

    汪竹安生于1869年,卒于1942年,这段时间正是清末民初越医迅速发展的时期。当时越医作为地域性医派,以其创新厚蕴和强大的辐射力引领海内中医药演进,创造了无数个传奇。这其中就包括了汪竹安作为先行者亲历的《绍兴医药月报》和我国第一部格式化新医案这两件杏林盛事。

    1908年6月,以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为首的越医群贤创刊了《绍兴医药学报》(后改名为《绍兴医药月报》),迅速成为全国性的主流医药刊物,影响遍及海内外。当时汪竹安是绍兴儿科名医,在市内断河头悬壶济世。他在《绍兴医药月报》创刊初期,就积极响应投稿,并把自己的专集定名为《耐拙庐医案》,几乎每期月报都刊有他的医案和论文,如《急惊风为痰火内闭说》《小儿疳积浅说》《治咽喉浅说》《暑湿食品互郁案》,以及这次淘到的月报原物上的《天花险症医案》。

    中医医案时称“诊籍”,是医家学习传承的重要渠道。旧时医案经常存在重虚轻实、不知所云等流弊。越中名医何廉臣大胆创新,设计了我国第一部格式化新医案。新医案分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等八项,明白畅晓、简便易行,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对于何氏的创新,高祖率先响应。他按照格式化新医案的要求撰写了多部医案,成为新医案的先行者和忠实执行者。为进一步推广新医案,何氏又登报征集全国名医医案,于1927年编辑出版了《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一书,刊登全国80多位名医的370多则医案。绍兴有曹炳章等5人入选,高祖的4则医案被收录其中,何氏专门为这四则医案写了按语:“此案大旨近是,方亦清稳。”

    汪竹安用毕生精力诠释了越医仁心济世的博爱情怀,这是对越医文化的最好传承。今天当我手捧这本泛黄的古藉时,耳边似乎响起了汪竹安的殷殷嘱托:“我的子子孙孙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行当,都要时刻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做一个惠及苍生的人。”(商浚哲),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