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074期
编号:123180
郑和与海上丝路的中医药文化传播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74期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也承担着国际交流传播的重任,也是“一带一路”这幅“工笔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历史,郑和(1371—1433)作为中国航海第一人,奉命七下西洋,船队通过多种方式向海外传送了中华医药卫生的智慧与经验,也为今天的中医药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中医药保障下的扬帆远航

    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他的著书《瀛涯胜览》记载:“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由此可见航海途中路程遥远,环境险恶,对船员的身体和精神均是一种挑战。据《郑和家谱》记载,航海家郑和率领63号船舶、2700余人,其中医官医士180人。郑和船队所带医官数量众多,且大多由郑和亲自挑选,不问出身,只看医术是否高明。且医护人员籍贯不同,针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有一定治疗经验。如上海人陈常,“常传外氏邵艾庵医,即有名”;华亭人吴仲德出身于中医世家,得家传秘籍,能单独提炼药物。众多医官各有其专长,能够应对不同状况。东南亚国家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易发生急性传染病如瘴气和瘟疫,均属于温病类。郑和下西洋随行医生大多出生于南方,均具备较好的治疗温病的临床经验,为船队顺利航行提供了医疗保障。

    在距郑和下西洋约10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200多名船员开始环球旅行,因气候炎热、水源不洁、医疗体系不完善,以及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减少,体内维生素C缺乏,易导致坏血病等原因,最后仅有18人存活。但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船员大量死亡的记载,这与郑和背后强大的医学团队和医疗技术支撑有着紧密的联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