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092期
编号:124905
我改名“定洲” 坚定在基层的决心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92期
     翻开封存的岁月,在中医药艰辛的荆棘之路上,更多的体会是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支持和对中医人这一群体的关爱。而我,就是党和国家培养的中医传承人。

    70年前,湖北省武穴市有句名言:无钱不要紧,有病找德风。师父于德风遵守祖师杨济泰的师训,不为名不为利,以治病救人、解除乡亲疾苦为一生的宏愿。

    1956年,我对师父发誓:学中医是为人民服务,不为名利。至今我79岁,是副主任中医师,仍身处最基层乡镇,默默为乡亲看病,用64年诠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缺医少药,上山采药是常有的事,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治病仙药在危崖。一天,大家在庐山看到了一小片黄色植物,认出那是金钗石斛,可是这“仙草”却长在险峻的悬崖上。我自告奋勇,把绳子一端固定在树上,一端系在腰上,往崖下去了。忽然,树往悬崖下倒,命悬一线之际,众人疯狂拉绳子,才没有让我继续下滑。我忍着狂跳的心,在悬崖上采到1500克金钗石斛,全部用于临床,解除了乡亲们的疾苦。
, 百拇医药
    在灾难面前,中医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武穴市新洲村地处长江中心,江水一大容易破堤,1972年在防汛过程中,我日夜坚守在防汛抗洪、疾病防疫一线。

    那时没有交通工具,给受灾群众看病全靠脚走。为了救治灾民,我最长的一次七天七夜没合过眼,一次在江堤上救治完一名患者,不小心睡着了,雨水湿透了头发、衣裤。

    那时没有谁说苦说累,5700名新洲乡亲们面对滚滚江水,勇敢而坚定地投入到救灾、防疫、灾后重建工作中,历时数月。我庆幸能在那段峥嵘岁月,与新洲人民血脉相连,感动新洲人民对我的信任和爱戴、把生死托付与我。后来,新洲父老怕我调走,我为了表示坚守在这里的决心,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陈定洲,意为永远定在新洲村。

    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1955年开始,我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新洲村、朝阳村、龙坪镇等卫生所工作达30多年,无论在哪个卫生所,都是以中医药诊疗为主,为群众治病疗疾。
, 百拇医药
    黄梅县周先生的孙子,出生8天患新生儿黄疸,在江西南昌住院14天,最后得到的是病危通知书。当周先生抱着全身蜡黄、呼吸微弱的孙子找到我,我诊断后开出3服中药,叮嘱一定把药喂下去,三天内能吃奶孩子就能救过来。第三天下午,患儿能吃母乳了,后又开三服药彻底治愈。

    龙坪下街的洪先生,68岁,在武汉一家医院诊断为鼻咽癌,医生当即建议他手术及放化疗。洪先生却说:我回去找中医治。

    洪先生找到我,我看完各项检查报告,精心开出9服药。喝完第9服药,洪先生之前严重的头痛减轻。又服用五服药后,鼻咽部的脓血鼻涕也干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现在身体状态良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霉素打5万个单位叫救命针。后来,青霉素注射量越来越大,到2001年左右就打到800万单位,有病动辄打吊瓶,西药变成主流。近年来,国家认识到过量使用抗生素的危害,禁止卫生室与基层卫生院门诊输液,中医药在基层能发挥更大作用。

    如今,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乡镇卫生院都建起国医堂,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大增,国家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发展问题。

    披荆斩棘中医路,风雨兼程又一程,中医迎来康庄道,为保民族与家国,不卸战甲永冲锋,以我之魂铸中医,以我之血写家国。 (陈定洲), http://www.100md.com